留學遵循孩子意願

目前諮詢的家長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:第一類,家長認為孩子學習優秀,有考進名校的實力,留學只是預防萬一的準備。即上不了國內名校才出國;第二類,孩子成績一般,考不上大學就留學;第三類,孩子學習不好,估計是考不上國內的大學,所以希望能將孩子送出國讀書。
      
家長關心孩子將來的發展無可厚非,但是往往或多或少地存在著某些誤區,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出國留學。真正適合出國留學的,一方面家中要有這個經濟實力,而另一方面則是孩子自己有想讀書的願望,而不是被父母逼著學習。如果學生在國內用中文都沒念好書,那麼到國外用英文就能把書讀好了嗎?這顯然有些困難。此外,很多孩子在國內學習可能還有家長的督促,而在國外更要靠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。因此,留學出國與否不能只憑家長的意願,而更應該關注孩子的想法以及是否具備出國留學素質。
      
不贊同亡羊補牢
對於很多家長指考過後再來亡羊補牢的做法,專家認為留學至少要提前一年做準備。畢竟越好的學校申請截止時間越早,而目標明確的家長和學生應該在早期就先做好諮詢和規劃。比較理想的情況是孩子在高三開學之前將標準化考試(TOEFL/IELTS/SAT)考好。而到了高三開學時,國外學校的申請也就如火如荼地開展了。
      
針對名校情節很重的家長謝顧問認為,以下幾點應引起學生和家長足夠的重視。
首先,語言能力是最基本的條件。沒有良好的語言基礎,國際學生就很難在當地正常的生活,甚至也無法在學校正常上課。值得注意的是,語言能力不單是指考試成績,學生的口語會話能力、語法運用靈活程度都很重要。
      
其次,國外院校的教育更注重的是學生的綜合能力,因此即使學生平時的分數很好,如果綜合素質不達標,也是無法讓海外名校另眼相待。在學習成績無法成為決定性標準的時候,就需要留學生儘量挖掘自己的潛力,開發自己的興趣愛好,多以一些其他門類如體育、藝術、文學等方面的獎項來證明自己的綜合實力。
      
此外,社會實踐學習是為了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,更好地為社會作出貢獻,因此學生的奉獻精神、溝通能力和社交能力也都是國際名校的檢驗標準之一。熱心社區服務、參加環保活動、支持慈善行動等,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、團隊合作精神,也可以作為材料之一,在申請時得到校方的認可。